这10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是自私!

奇闻趣事 编辑: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24年04月11日 09:32:38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做个“自私”的人,要多为别人考虑,有利他思维,要“吃亏是福”。这样的想法裹挟着我们长大,在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自己,甚至一旦产生一些拒绝他人的想法,就会开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做个“自私”的人,要多为别人考虑,有利他思维,要“吃亏是福”。这样的想法裹挟着我们长大,在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自己,甚至一旦产生一些拒绝他人的想法,就会开始焦虑。这种行为真的是自私吗?

  “真正的”自私指的是过分关注自己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需求和感受,导致对他人的伤害或不公平对待的行为。所以,很多事,做了也不代表自私!

b12.jpg

  不跟同事分享零食

  上班吃零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解压目的。你以为我手上拿的是牛肉干、山楂条、卤鸭脖,实际上是补血条和医疗包;你以为我嘴上吃的是巧克力、花生豆、牛轧糖,实际上是压力和困扰。如果这时候有人走过来向我讨要试吃,在我的眼中,这是在抢我的救命稻草和续命良药。

  关于情绪性饮食(Emotional Eating)的研究表明, 吃零食能帮助人们暂时缓解和应对紧张和压力等负面情绪。处于负面情绪中状态的人们更倾向于避免社交互动,包括与他人分享食物,以减少情绪传染的风险。

  因此,不和同事分享零食并不一定意味着小气或自私。

  不帮转发朋友圈

  朋友圈实际上是一个私人空间,用于分享个人的生活、情感和观点。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心理分析表明,朋友圈是人们对“自我”进行建构的工具,也是向他人展示“自我形象”和做“印象管理”的场地。

  因此,人们的“转发”,绝不是顺手点击“分享到朋友圈”这么简单,而是在内心经过了从“个体自我传播并产生认知赞同”到“进行印象管理来完成自我呈现”两个阶段的跨越。

  这意味着,当别人请求帮忙转发朋友圈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还涉及到个人形象和社交地位的考量。因此,如果转发的内容不符合个人的价值观或者认为它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那么这种请求就可能引起烦恼。

  拒绝帮忙“砍一刀”

  其实,帮忙“砍一刀”不难,但永远“差一刀”巨烦,砍完一刀还有一刀,砍完你的还要砍他的,频繁的请求何尝不是一种骚扰,还将人们推入了“直接拒绝,换来耳根清净”还是“勉强自己,维持面上过得去”的情感内耗中。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砍一刀”的请求实际上触发了人们的社交压力感知,同时还可能引发人们的情绪疲劳和认知消耗。帮忙砍下的只是少得可怜的几毛钱,但是真正砍掉的,是人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艰难挤出来的情感余量和认知余量。

  因为怕疼所以不想母乳喂养

  如果说“分娩”是女性成为母亲的第一道坎,那么“哺乳”绝对是第二道难题。虽然母乳喂养好处多多,但是涨奶时的疼痛、奶量不足时的焦灼以及对妈妈行为、饮食的诸多限制,都容易让新手妈妈陷入焦虑、恐惧、抑郁和无助的情绪漩涡。

  可能会有人质疑:“身体的那一点点疼,难道就不能忍一忍?又是害怕又是抑郁的,别那么矫情和自私!”要知道,疼痛是一个综合性的现象,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严重的哺乳疼痛会影响母亲和婴儿的行为调节,进而可能影响到母婴关系的发展和婴儿的健康。同时,哺乳期间乳房疼痛异常,出现不适症状应积极就医。与其勉强自己硬撑下去,不如放过自己,对孩子、对自己、对家人都有益。

  父母不帮子女看孩子

  老一辈帮助子女带孩子在心理学上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基于依恋、社会心理需求和家庭责任的复杂现象。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老年人对家庭成员的深厚情感和依恋,也体现了他们对家庭和谐和社会支持网络的贡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老一辈带孩子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压力和挑战。例如:

  1. 老一辈可能会因为过度宠爱孩子而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2. 老一辈更看重孩子的安全问题,所以做事比较谨慎小心,怕孩子磕碰,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探索。

  3.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会变弱,基于身体限制,老年人的身体敏捷性和耐力更是比不上精力无限的孩子,多重因素影响下,既限制了孩子,又劳累了老人。

  因此,老一辈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拖累子女,为了孙子孙女的身心健康不影响发展,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搭把手,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彻底放手,不是自私,只是把责任和控制权交还给子女罢了。

  撇掉孩子去逛街吃饭

  孩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社会角色增添了一个维度。我们不仅是爹妈的孩子、是爱人的伴侣、是职场的员工,更是一个需要为孩子撑起生活的父母,但是需要牢记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变得不够热忱和更少回应、对孩子缺乏鼓励和积极关注、更不支持孩子的自主行为、也更倾向于拒绝孩子,所有的这些都会阻碍孩子体验到安全感和平静。

  因此,偶尔找其他家人帮忙,暂时脱离育儿的烦恼,安静地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这种方式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健康,也能促进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和关系联结。

  拒绝帮同事带饭带奶茶

  “帮忙”需要能力,也需要资源,更需要出于自愿。在某些情况下,没有适当的资源或足够的能力提供帮助,那么“拒绝”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都负责任的行为。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应该有私人空间和界限,以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界线,关系就会变得混乱、不稳定和充满敌意,彼此会封闭自己的内心,建起一道无形的墙,这些都会破坏信任,不利于团队合作、和谐。如果频繁地帮助同事带饭或奶茶,可能会模糊这种界限,导致个人空间被侵犯,影响心情甚至是工作效率。

  因此,拒绝帮助是出于对个人界限的维护,不是自私。

  一个人旅行不带家人

  独处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方式。独处时,我们并不是拒绝这个世界,只是需要有自己思考的空间。研究表明,独处能够提供丰富的个人体验,包括情感上的满足、自我认知的提升、社交压力的暂时逃离以及获得自我发现的机会。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会压抑某些需求、放弃一些爱好、减少独处时间和压缩个人空间。而一个人旅行作为独处的一种方式,提供了一个暂时摆脱这些约束的机会。这种自主性减少了与他人旅行时可能遇到的冲突和压力,让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探索世界,获得了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不因没达成他人的期望而失落

  期望可能非常健康,也可能极其有害。一味满足或达成他人的不合理期望,很多时候意味着要压抑自我需求、放弃个人爱好、不去争取想要的东西、错过难得的机会。换句话说,他人的“不合理期望”往往意味着自我“违背本心的迁就”。

  例如父母期盼儿孙满堂,催促子女结婚生子,子女只好仓促完成人生大事;朋友期盼你能有求必应,所以你为了情谊都随叫随到;伴侣期盼你提供安全感,所以你只好时时汇报行踪;领导期盼你能撑起项目,所以你不敢懈怠,只能将本应该是一个团队的任务和责任大包大揽......这扑面而来的窒息感,稍有不慎,就容易夺走一个人的活力和生机。

  因此,不再因为没达成他人的不合理期望而失落,并不是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也不是过于自我而显得自私,只是划下一道合理的边界,保证自身基本的安全和舒适罢了。

  离开把自己当成情绪垃圾桶的人

  愿意倾听和共情能力强的人,往往能收获他人的信任和依赖。也恰恰因为这样美好的品质,时常会遇到习惯性把我们当作情绪垃圾桶的人。这导致人们会犹豫是否应该离开这样的关系,担心这样的选择是否显得冷漠而自私。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心情,不让它变差。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认知容量”装满了别人的负面情绪,“认知能源”全都用于处理和消化这些“情绪垃圾”,那就没有太多的空间和动力去处理其他事情,从而导致对其他重要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下降。

  不要因为一棵歪掉的树,而放弃郁郁葱葱的森林。因此,离开这样的人,对我们自己来说,其实是件好事,能让我们和别人相处得更好,状态和心情也能更好。

  参考文献

  [1]容静.适度吃零食有助缓解紧张情绪[J].健康向导,2011,17(05):47.

  [2]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Emotional Eating and Consumption of Energy-Dense Snack Foods Are Modified by Sex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 ScienceDirect

  [3]Biology | Free Full-Text | Breastfeeding at Any Cost? Adverse Effects of Breastfeeding Pain on Mother–Infant Behavior (mdpi.com)

  [4]戴维·珀尔马特.菌群大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5]亚历山德拉·萨克斯;凯瑟琳·伯恩道夫.新妈妈情绪指南:女性如何应对身份转变和情绪挑战.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6]How Does Grandparental Childcare Influence Children’s Efforts? - Qiang Zhou, Yang Li, Li Sun, 2023 (sagepub.com)

  [7]关注带孩老人的心理健康 - 中国知网 (cnki.net)

  [8]老人带孩子要讲心理学 - 中国知网 (cnki.net)

  [9]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自驱型成长实践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10]约翰·戈特曼;朱莉·施瓦茨·戈特曼.幸福的家庭.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

  [11]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六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12]追问“助人的能力”——兼论道德教育的边界 - 中国知网 (cnki.net)

  [13]爱德华·L.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内在动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14]兰迪·克雷格.边缘型人格障碍.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15]IJERPH | Free Full-Text | How Does Being Solo in Nature Affect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Norway, Germany and New Zealand (mdpi.com)

  [16]Why do women travel solo for purposes of leisure? - Chu-Yin Chiang, Giri Jogaratnam, 2006 (sagepub.com)

  [17]自由行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构成研究 - 中国知网 (cnki.net)

  [18]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19]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自驱型成长实践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20]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2):178-181.

  [21]Full article: The paradox of endless options and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n youth mental health (tandfonline.com)

  [22]Natalia Shavrovska and Lyudmyla Smalyus. “Toxic relationships a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Lviv University Herald. Series: Psychological sciences (2021).

  [23]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apa.org)

  [24]关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劳的涵义、结构及其发生机制 - 中国知网 (cnki.net)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策划丨林林

  责编丨符思佳

  校对丨徐来、林林


相关文章
娱乐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