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筑|苏州河边的张爱玲出生地,如何重现原貌

历史趣闻 编辑: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1年04月07日 14:03:13

  上海苏州河南岸的康定东路85号,坐落着一栋建于清末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它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的产业,也是张爱玲的出生地。1920年,张爱玲在这里出生,又

  上海苏州河南岸的康定东路85号,坐落着一栋建于清末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它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的产业,也是张爱玲的出生地。1920年,张爱玲在这里出生,又在这里度过最为敏感的青春期。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反复至少不下五次描述在这栋宅邸里发生的情节”,后离开这个家。

  这是一栋有故事的建筑,现被辟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历经百年变迁,原本广袤的别墅花园已经被周边迅速生长的里弄石库门所“蚕食”,仅留主楼藏身于局促的弄堂之中。很长一段时间它甚至不为人所辨识。凭着几张珍贵的历史老照片,人们方知,建造之初它是如何兀然独立,周边又是如许宽阔大气。

  近日,这处百年历史建筑完成了修缮,重新对公众开放,经过建筑师“鬼斧神工”的改造,主体建筑外观恢复了鼎盛期的风貌。

  张爱玲文学地图的最初一环

  站在横跨苏州河的恒丰路桥上,向西南方向瞻望,在一片红色的机平瓦顶中,刚修缮完成的建筑山墙隐约可见。

  过了桥来到苏州河南岸,沿着康定东路一路西行,途经一片老石库门里弄住宅,再行至另一栋更为显眼的老洋房——“静安区少儿图书馆”(原为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总会所),其斜对面才是“石门二路社区活动中心”所在的麦根路别墅。不过沿街的这侧建筑原为别墅辅楼,后被拆除重建,早已看不出原先建筑样式,只有深入弄堂,才能看清张爱玲出生地,麦根路别墅的真面目。

  麦根路三一三号别墅位于上海市康定东路85号,由爱尔德洋行设计。2015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这里原本是李鸿章在上海的产业,后赠与女儿李菊藕作为陪嫁。关于建筑确切的建造年代已无据可考,不过据专家推测,该建筑一方面有着精美的青砖和红砖夹砌的清水砖墙外饰面,这种券柱式立面带有典型的安妮女王式风格特征。同时它又有着较为明显的上海开阜时期的殖民地外廊式风格,两者相结合,可以锁定它的建造年代是在清朝末年,应当为爱尔德洋行成立后与李鸿章去世之间的时间,即1897——1901年间,距今至少也有120年。

  1920年,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这里出生。据张爱玲研究者、作家淳子对澎湃新闻介绍,从1920年出生到1938年逃离住所,张爱玲在麦根路别墅仅断断续续居住了七八年,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她出生到2岁,2岁的时候他们举家搬迁到天津,等她8岁时又搬回上海,但是没有再住这里。第二阶段是在张爱玲父母离婚后,张爱玲跟随父亲一起生活,1934年,她随再婚后的父亲和继母又搬回这栋老宅。

  “虽然她只在这里住过七八年,但是这里是她人生最深刻的伤痛的开始。此后她都在不断地抒写这一伤痛。”淳子说。

  父亲再婚后,与继母终日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消磨时间,打骂儿女也是常有的。

  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是这样描述出生地的家, “ 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

  1937年秋天,张爱玲与继母起了冲突,遭到父亲一顿毒打,并被禁闭在空房间里好几个月,这次争吵,直接导致张爱玲从这座她出生的房子逃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张爱玲曾在作品中详细描述她遭禁闭情节:“ 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我生了沉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我父亲不替我请医生,也没有药。病了半年,躺在床上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哪—朝、哪一代——朦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

  “……头上是赫赫的蓝天,那时候的天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淳子说,“她反复至少不下五次描述在这栋宅邸里发生的情节,和父亲、继母之间的冲突”。而张爱玲当年遭禁闭的空房间,如今已被社区中心改造成“爱玲书屋”,房间内摆放着复制的家具,复原了张爱玲书屋场景。而张爱玲描述那段冲突的文字流传甚广,这里也成了张迷们络绎不绝的“打卡地”。

  “失落”的麦根路313号别墅

  历经百年的变迁,这里从李鸿章住宅,又先后作为民族企业开美科药厂的厂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卫民制药厂、上海医药职工大学,石门二路社区活动中心等功能,足以成为见证“张氏家族”家道中落的缩影和百年上海变迁的历史。

  据负责麦根路313号别墅修缮项目的高级工程师、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设计总监付涌介绍,李鸿章何以会将自己的地产选在这里,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眼前这条康定东路历史上叫“麦根路”,过去一河之隔的对岸有个“麦根路货站”,就在今天上海火车站位置。“麦根路货站”取名自“麦根路”,最重要的一个服务功能是充当起苏河两岸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西方列强工业产品中转的集散地。于是在这片有着便捷交通运输的蝴蝶湾区域,诞生了大量的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工厂,包括他们的生活建筑。以张爱玲的出生地为代表的麦根路别墅就是一个生活建筑的所在。

  按照设计团队对建筑历史的追溯,麦根路别墅原本由主楼和辅楼两部分组成,辅楼呈U字形布局,南侧有一片广袤的花园,种植了不同形态的灌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周边石库门迅速生长,原本广袤的花园空地被周边的建筑一点点的“蚕食”,直至将其团团围住。而今的麦根路别墅只保留了主楼部分,并隐身于局促的弄堂深处,一度无人辨识。

  据淳子介绍,这里被证实是张爱玲出生地也不过是近二十多年的事。在2008年成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之前,这里还是上海医药职工大学。1995年张爱玲去世以后,中国台湾的一位女编辑辗转找到了张爱玲在上海的弟弟张子静,人们才知张爱玲还有个弟弟在上海。在张子静的叙述中,民国时期他们家住的地方叫“麦根路别墅”,那里是他和姐姐出生的地方,但是具体地址已经说不出了。

  “1995年,张爱玲继母的侄子孙世仁曾寻访过这个宅子,并带张子静现场确认过。张爱玲去世一年后,张子静也去世了。”淳子说。

  1999年,作为资深“张迷”和张爱玲的写作者,淳子也曾寻找过张子静嘴中提及的“麦根路别墅”,“但是难度很大,因为路名和门牌都多次变更过。”她依照张爱玲和张子静对老房子的描述,一栋房子一栋房子挨着找寻。最后找到这栋房子是最符合他们的描述。她拿地址查阅房产档案,才坐实这里是张爱玲出生地。

  淳子说,在1990年代末,屋内作为住宅的格局虽然早已发生改变,但是木质楼梯、扶手、地板都还是当年原物。后来又经过几次改造,木质楼梯及其尺寸都发生改变,扶手也被置换,当年木质的地板也被置换成大理石和水泥。

  “当时三楼有一个阳台是面朝苏州河的,后来阳台也没了。张爱玲在作品里提到,淞沪战争爆发时,站在家中三楼的小阳台上看对岸的炮火,只觉得像在放烟火。”那情形像极了管虎的电影《八佰》里演的,“苏州河北面是炮火连天,苏州河南面是歌舞升平。张爱玲家里典型表现了当年租界形成上海的奇特政治格局。”

  当得知这栋房子原本是要被拆掉,沪上文化界、建筑界人士都曾为保住这栋建筑而奔走。2007年,淳子和同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作曲家王钢、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作家琼瑶等人一同开研讨会呼吁,最终静安区政府出资,从医药大学把这栋房子买下来,2008年改造为石门二路社区活动中心。

  凭一张老照片,建筑恢复鼎盛期风貌

  幸运的是,经历过炮火,也经历过多次社会变迁的激荡,任凭新的历史痕迹在建筑上叠加,周边风貌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楼保存下来了,它殖民地外廊式的主要风貌也基本完整保存,这为日后修缮、恢复其昔日精致典雅的历史风貌提供可能。

  付涌介绍,米字型屋面是麦根路别墅最具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遗憾的是,屋面的阁楼、精美的山墙、烟囱被尽数拆除,后期重新仿建的山墙略显突兀。别墅原本还建有一处门廊,是重要的入口空间,门廊上方是一处室外露台,站在门廊露台,正对南面花园景观,曾经花园内有园路从门廊穿过,其宽度足以使马车通过。不过这处精美的门廊在后来的改造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钢平台,削弱了建筑的风格特征和整体美感。

  因此,此次修缮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其实是米字形折坡屋面和门廊的复建。建筑没有留存图纸,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张历史图片,呈现的屋面视角也并不全面,所以在设计时,屋面基本是通过大量的计算和精准推敲构想出来的。

  “通常情况下,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不太主张在证据过少的情况下贸然对建筑进行修复。”付涌说,“但是我们认为屋面是这个建筑整体风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原先经过改造的铁皮屋顶过于突兀,与街区的整体风貌并不协调。”

  “我们为此付出很多努力,也做了很多方案,希望推动这件事情。最后还是郑时龄院士拍板了,才能推进这件事情;同济大学的钱宗灏教授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他是研究上海史的,收集有大量珍贵的史料,唯一一张历史照片的高清图就是他提供给我们的。巧的是他小时候在这边住过,他经常去的同学家的窗外就能看到这个屋顶,结合他的专业知识跟记忆,又给了我们很多佐证。”付涌说。

  门廊的修缮同样也只有历史照片可参照。幸运的是,建筑团队在庭院中挖到了以前门廊的两个柱础,精准定位了门廊的大小与位置,然后按照历史样式对门廊进行了原样恢复。

  作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主要特征的外廊,建造之初都是开敞的,在建筑后来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砖墙和木门窗封堵,成为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此次修缮对建筑的外廊也做了还原,新增的玻璃钢窗既兼顾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又突显了外廊建筑风格特征。“考虑到空间的使用功能,我们没有将外廊恢复到建造之初的开敞状态,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我们也一直在使用功能和恢复历史风貌之间找寻比较折中的平衡。”付涌说。

  在付涌和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又从一楼徜徉至三楼,细细品味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当年爱尔德洋行在设计一楼门廊时采用了与外廊券柱式相同的母题,修缮后的门廊也尽显精致典雅,将拱券装饰、雕花、栏杆等一一复现。

  登上二楼的门廊露台,阳光明艳,当年露台正对着的广袤花园已被鳞次栉比的石库门塞满,视线所及,皆为里弄生活,市井百态。

  来到三楼阁楼,推开一扇小木门,通向外面的小阳台。春日和煦的阳光照射在刚刚修复完成的米字形折坡屋面上,红色的机平瓦,精美的山墙……凭栏向东北方远眺,“前方带城堡式样的建筑是现在的静安区少儿图书馆,远处是苏州河的蝴蝶湾,更远处就到当年的华界了……”当年张爱玲就是站在这里看对岸的炮火像烟火吧?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