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为何坚持惩处林则徐 而英军仅是要求割地赔款

历史趣闻 编辑:实习生 来源: 时间:2016年12月14日 11:28:01

在道光帝痛斥林则徐之时,琦善奉命在天津白河口与英方代表义律进行了初步的谈判。会谈中,琦善对义律说,如果英方要求惩治林则徐,也是他罪有应得,但这一切都需要到广州谈判后解决。要惩治林则徐,义律当然高兴了,他答应了琦善的要求,决定到广州继续会谈。

1840年6月28日,英军从广州北犯。英军到来前,巴麦尊曾经下达了这样的训令:先封锁珠江口,然后北上占领舟山群岛,最后北上天津。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可是,英军到达广州后,为什么又要避开广州呢?

关于英国人的作战计划,林则徐并不知情。但他禁烟之时为应对敌人随时可能发起的武装挑衅,还是做了一定防御的。英国军舰到达广州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做了战备。既有政府的训令,又看到了林则徐早已做了防备,英军自认不敢轻易冒进。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他感到英夷会发起挑衅,这一点道光帝也想到了,但他并没有想到敌人会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因此,他只是指示沿海督抚严加防范,不能疏忽大意,并没有作出严厉的训令。

况且,他骨子里也是不想与英夷作战的,因而,他在给盛京将军普英,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伊里布,江苏巡抚裕谦,山东巡抚托浑布的谕令中说,朕再发谕令,各省将军、督抚,要做好军事防御,“认真操练巡察,加意防堵,先事预筹,毋得临时掣肘,倘有疏懈”。

道光帝为何坚持惩处林则徐 而英军仅是要求割地赔款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帝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当时上至朝廷军机,下至地方大员,对外夷的侵略准备不足。

义律率领舰队初到中国,他需要取得一次胜利来鼓舞士气。既然根据训令,封锁珠海口进占广州有些困难,那就需要选定一个既重要又不会经历苦战的地方。义律通过观察判断,把目光瞄向了定海。7月2日,英军主力舰队驶抵舟山海域,四天后很顺利地拿下了定海,为其北上创造了条件。

定海之战的失利,道光帝虽然痛心,但自大心理仍然使他没把英军放在眼里,他仍视英国人为“区区小丑”,希望通过再战为大清挽回些颜面。

他在收到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奏报后很生气,大骂浙江方面没有做好战备,致使区区英寇竟敢如此张狂。随后,他严办了当时渎职的将官,并对姚怀祥等战死的人予以抚恤。

这种种情况都说明,道光帝还想通过力战来捍卫大清的尊严。一些史学家所说的道光帝“因定海失守而迁怒于林则徐”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道光帝真正迁怒于林则徐,是在英国人的兵舰长驱直入大沽口的时候。

当英国人的军舰进攻天津大沽口时,直隶总督即大清国的头号汉奸琦善向道光帝奏报,英国军队北上,天津防御单薄,希望朝廷能够接受英国人的投书,看看英国人到底说些什么再作定夺。

道光帝收到琦善的奏折后,很快给他下了谕令:

如果英夷到了大沽口,没有挑衅行为,不要对他们开枪开炮,倘若有投递的禀帖,无论是汉文还是英文,都要将原帖速速呈上来。

果然,英军是带着照会来的,但是这个照会让道光帝难以接受。

照会的内容是:虎门销烟严重损害了英国人的利益,要求照价赔偿英国人的鸦片;割让一岛或数岛给英国;惩办林则徐。

关于惩办林则徐,朝廷的官员们将“惩办”二字翻译成“申冤”“昭雪”,很符合清王朝自视为“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

道光帝看了这个照会,虽然不同意割让领土,但是对于“昭雪”的请求,还是有一种虚荣心和满足感的。他天真地认为,只要惩处了林则徐,英国人申冤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就会风平浪静,所有的争执都会得到解决。

道光帝为何坚持惩处林则徐 而英军仅是要求割地赔款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英国人要求惩办林则徐,朝廷中有人认为,这是英国人的离间之计。当时,监察御史万启心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英夷所说的林则徐、邓廷桢损害英商利益,很明显“其所呈诉,皆非实情,其为反间之计明甚”。

可是,道光帝仍然认为只要满足英国的要求,惩办了林则徐,中英之间还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的。他并没有看清英国人的贪婪本性,因此,他谕令琦善向英国人转达他的谕旨:

去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烟土,未能秉公办理,造成措施失当,对于“昭雪(鸦片商)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

道光帝让琦善查办林则徐,那么,琦善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其实,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渊源,根据《林则徐日记》记载,他们第一次接触是在1837年3月。当时,道光帝召见林则徐,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在他离京前往湖北就任时,琦善曾让自己的下属在直隶与顺天府交界的高碑店迎接他。当林则徐抵达省城保定的时候,琦善又亲自出城迎接。琦善把林则徐安排到保定的招待所,两人在这里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谈话。

这次会见后,林则徐感到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回拜了琦善。第二天,林则徐离开保定,琦善因“值丁祭,未得来,差省酬应”而没有送行。可见,两人的交往不过是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并无更深的交情。

1838年12月,林则徐与琦善又一次相见。当时,林则徐因为道光帝召见,回京途经直隶安肃(河北徐水),适遇琦善由京返回,两人“谈至傍晚”。

这次见面,琦善对林则徐说,禁烟要注意避免边衅。这话有着很深的意义。因为禁烟是要遏制白银外流,对洋烟贩的打击势必会引起英国人的不满。如果禁烟过于严峻,搞不好会引发中英之间的军事冲突。

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上,琦善的话不失为一个忠告。但是,对于琦善的这个忠告,“文忠漫应之”,“文忠”是后来咸丰帝对林则徐的封号,表示对他的尊重。这里的“漫应之”有另外一层深意。因为林则徐禁烟也涉及弛禁派的利益,而琦善是弛禁派穆彰阿的死党,所以,林则徐以“漫应之”来敷衍琦善的劝告。这次相见林则徐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两人都心知肚明,彼此不属于同一轨道上的人。

道光帝为何坚持惩处林则徐 而英军仅是要求割地赔款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现在,道光帝要他查办林则徐,首先皇命在身,其次他受弛禁派穆彰阿的影响很深,况且,他对西方世界并不了解。琦善是北方人,又长期在北方任职做官,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传统的四书五经,很少与西方人打交道。他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更不知道英吉利在地球的哪一方。英国军舰的到来,使他看到这般庞然大物十分惊骇。

他还听说英国人的武器威力巨大。这样一个蛮夷之国,携枪带炮地来中国寻衅,琦善听说是因林则徐的禁烟而招致的。“上年广东缴烟,先许价买,而后负约,以致激变。”特别是那些没有做备战准备的沿海督抚,更是群起攻击林则徐“肇衅”,这些言论使得琦善对林则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琦善带着对林则徐的“坏印象”以及英国人的“申冤”诉求,又有道光帝的支持,毋庸说林则徐将成为“有罪”之人。

道光帝让琦善查办林则徐,而此时的林则徐仍然对朝廷禁烟、抗战等寄予希望。

道光帝为何坚持惩处林则徐 而英军仅是要求割地赔款

1840年7月l9日,林则徐上《续获人烟具折》,这为道光帝斥责林则徐提供了借口,他看后朱批:“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不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可怜的林则徐,为国家计、为民生计,全力禁烟,非但无功,反而招致了一通臭骂,以及随之而来的惩处。

在道光帝痛斥林则徐之时,琦善奉命在天津白河口与英方代表义律进行了初步的谈判。会谈中,琦善对义律说,如果英方要求惩治林则徐,也是他罪有应得,但这一切都需要到广州谈判后解决。要惩治林则徐,义律当然高兴了,他答应了琦善的要求,决定到广州继续会谈。

琦善主动迎合英国人鼻息,使得义律答应到广州谈判。这让道光帝很高兴,认为这是英国人退兵的积极信号。他夸奖琦善,只言片语就胜过十万雄兵,实在是好。道光帝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彻彻底底地倒向妥协派一边。

道光帝顺应英国人的意,要惩办林则徐。当时他还有这样一种错误判断,他认为英舰停泊在大沽口,意味着战火随时烧到京师的危险并没有解除。他急于让英舰离开天津,认为惩办了林则徐,既可以展现议和诚意,又可促使英夷尽快撤兵。

实际上,道光帝只看到了英军兵陈天津对北京可能造成的危险,而没有看破英军兵陈天津以及要求惩办林则徐“申冤”的名头背后却是要求大清割地赔款。在琦善与义律谈判时,英方不断提出的是割地赔款,而不是对林则徐的惩处。

道光帝虚骄的心理,以及琦善等人对林则徐的欺骗、诬陷,导致了道光帝的错误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判断,才造成了大清国在战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