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久天长》:生活总是那么痛苦吗?总是如此《杀手莱昂》里,玛蒂尔达和莱昂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总是如此。"
《杀手莱昂》里,玛蒂尔达和莱昂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总是如此。"
稍微改改,这句台词也很适合形容看完《地久天长》的感受:生活总是那么痛苦吗?是啊,总是如此。
这部在柏林电影节上囊括了影帝影后桂冠的片子在国内上映一周,排片寥寥。三小时的时长,以及后半程哭掉半包纸巾的传闻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万一就是一个刻意煽情的苦情戏呢?三小时,还是文艺片会不会如坐针毡?
可当我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脑海里想的却是王小帅导演在朋友圈发的那段话:“不是哭戏不是哭戏不是哭戏,重要事情说八遍,甚至不是电影,就是好长的一段生活。”
是的,《地久天长》只是一段三小时尚嫌短了点的浓缩过了的生活。
做为80后生人,片中所展现的那三十年于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于,那几乎就是我成长岁月里我父母辈的人生。
不管是热闹的国企大家庭,还是局促的筒子楼,乃至躲超生、被下岗、家里大人们为了生计的各种艰难求生,都是童年时就发生在身边的。
陌生的却是,这些从小发生在身边的事,背后有多苦,却是看了《地久天长》才知道的。
为了保住国企工作,妈妈也曾无奈放弃怀上的二胎。可在90年代的下岗潮却依然无法改变买断工龄被下岗的命运。
那时的东北,到处是拿着几万块买断钱却无退路的人们。和电影里远下南方做汽修营生的丽云耀军差不多,我身边的叔叔阿姨们都在努力而艰苦地活着。
有人摆起炒货摊,起早贪黑风吹日晒;有人蹬起倒骑驴,刮风下雪送人一趟不过1元收入。而我那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的小姨,甚至在最艰苦的时候,在菜市场杀了几年的鱼。
可又能怎样呢?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只能拼了命的向前游,为了活着。
三小时的观影感受,除了难受还有憋屈。内心发出的疑问是:为什么时代都变了,人们的生活却依然充满痛苦,仿佛望不到尽头?
《地久天长》不时会让人想到《活着》。虽然父母辈的中国人不像福贵那样经历了战乱、饥荒、文革种种磨难,可他们的生活却依然如福贵那般充满了苦痛。
计划生育的痛,造就了中国千千万像丽云耀军这样的失独父母。幸运的可以再生一个弥补遗憾,更多的却是在四五十岁时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从此老无所依。
下岗潮下千千万万失业的人们,背井离乡甚至沦落风尘,为了活下去而痛苦挣扎。可大多数人不过像丽云因为一个意外的先进称号而被下岗时那样,隐忍地落泪,只能无奈接受。
就算如英明海燕这样早早下海赚了大钱的,也依然摆脱不了来自内心的痛苦。一场意外让海燕背负内疚一辈子,临到死也不得解脱。
《地久天长》的确能让你哭湿半包纸巾,可却不是来自刻意的煽情,而是来自对生活苦难的共鸣。
导演为了让生活归于生活,很多重要的情节,比如丧子、自杀的表达都极其克制。没有葬礼上的哭天抢地,也没有死里逃生后的大面积抒情。
可仅仅是耀军抱着儿子和妻子那两次几近绝望的奔跑就足以攻陷人们的泪腺。
《地久天长》当然不是完美的,养子线的单薄,出轨线的刻意,结尾的和解与团圆似乎都与真正的生活有所偏差。
但,这都不重要。它呈现的这30年来时代变迁下普通中国人的苦痛与悲喜,足以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这就足够了。
有人诟病说,导演在电影里太有表达欲,让耀军和丽云说出了:“用她的话来说,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这种不属于他们的语言。
可我却觉得,恰恰是这份不属于他们的表达,为电影的悲苦增添了一种回味悠长的诗意,那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一种感悟。
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不能选择苦难,甚至不能选择结局,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接纳、和解、深埋以及怀念。就像丽云在异乡海边编织渔网时,那始终淡然平和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