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生理不适」?我想替400万人给这片打满分

影视综艺 编辑:电影头条官号 来源:大娱网综合 时间:2019年03月14日 13:40:01

原标题:引发「生理不适」?我想替400万人给这片打满分清晨,阳光照进了这间狭小却温馨的屋子。
柔软纤细的女孩子,慢慢地在床上拉伸着肌肉。
一切都很和谐,除了

原标题:引发「生理不适」?我想替400万人给这片打满分

清晨,阳光照进了这间狭小却温馨的屋子。

柔软纤细的女孩子,慢慢地在床上拉伸着肌肉。

一切都很和谐,除了一双略显宽大的脚掌

站在镜子前面,她拿起冰块冰敷着耳垂;

冻到麻木后,为自己打下了人生的第一个耳洞。

一个普通青春期女孩的一天。

来到学校,老师对她说——

别人12岁就开始跳舞,你从15岁才开始,本来就已经落后了。再加上你脚的结构跟别人不一样,还是会有困难,但你可以留下来。

好像没有那么普通了。

再接着,她又来到了医院。

褪下了精致的裙子和内衣,露出了一副贫瘠的胸膛。

医生又对她说——

及时行乐,像个真正的女孩一样,何况你已经是一个女孩了,不是吗?

三个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把女孩从众生中捞出来,成了非常特殊的个体存在。

她有两个名字。

在舞蹈房里翩翩起舞的时候,她是Lara

在过去的一些让人窒息的日子里,他是Victor

当你唤她作Lara的时候,她会像小鹿一样开心地跑开;

当你唤他作“Victor”的时候,过往的那些阴霾好像又流回了他的心里。

跨性别者

简单的四个字,却凝聚着了不起的能量。

从最初的怀疑、挣扎,再到认可,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

而这条路,15岁的Lara已经走完了。

现在,她面对的是足以改变一生命运的手术——变性。

而为了完成这台手术,她必须在生理和心理状态上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她在努力着。

不仅为着蜕变成女性的梦想,还为着蜕变成芭蕾舞者的梦想。

你看她在空中划过的舞步,一道一道,仿佛组成了生命的弧线。

手持镜头随呼吸的节奏起起伏伏,勾勒出Lara独有的肌肉线条。

血和汗,濡湿了那双特制的芭蕾舞鞋。

既是努力,又是掩盖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安。

确实,她有着一位爱她理解她的爸爸,愿意跟她同甘共苦;

确实,她有着一个顶尖的医疗团队,从各方面监督着她的健康;

确实,她有着一所最好的舞蹈学校,同学老师们对她格外照顾。

可善意,慢慢地也成为羁绊。

被这些爱包围着,Lara反倒更加不敢暴露自己的脆弱跟不堪。

到底能不能拥有一具女性的躯体?

以及,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吗?

Lara选择独对内心深处的恶魔。

她每天用胶带裹住隐私部位,只为了看起来跟其他的女孩子一样。

哪怕是发炎红肿,鲜血顺着胶带流淌下来。

面对喜欢的男孩,她只说,我不敢。

“我不想用这具身体去拥抱一个人。”

明明是对女孩子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和渴求;

却又一方面,矛盾地避免着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大家的视线之下。

一群姑娘围了过来,想要看看Lara竭力掩盖的那个部分。

如果你不给我们看,怎么说服自己“你就是和我们一样呢”?

有多少恶意吗?

倒也未必。

只不过太急了。

一切,都太急了...

疼痛。

青春的疼痛,被转换性别的迷茫跟急迫削得更加锋锐。

迷茫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急迫的是在没心里准备好的情况下快速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有Lara的地方,总伴着那么几滴鲜血

不多,但是痛感淋漓。

Lara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

刺破了,长出厚厚的痂,再愈合,才能足够坚强,拥抱自己真正的与众不同。

为了还原这份真实的痛感,导演足足磨了十年——

2008年,他就在报纸上看到了这篇报道;

直到事件原型的那位主人公站了出来,才算心里有一点谱。

她告诉导演,Lara需要挣扎、斗争,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她自己。

即便这样,导演在选角的时候,依旧是一头雾水。

选男孩?女孩?还是一个变形女孩?

直到男主演维克托出现,一切都踏实下来。

那双眼睛的光芒,注定了他就是Lara。

而维克多的表演,绝不局限于俗套的“娘娘腔”、兰花指。

那份善意、那份闪躲、那份敏感,让你由衷地想要呵护。

最终,导演凭借《女孩》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

而演员,拿到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表演奖”。

豆瓣评分8.2分,一首青春的影像诗。

更可贵的是,它以暖色的基调,聚焦到了这个始终站在边缘的人群身上。

跨性别者,他们的问题比同性还要复杂得多。

据2012年的调查显示,整个亚太地区有0.3%的成年人口是跨性别者,总数在900万950万之间。

而在我们大陆,渴望转换性别的人数至少有400万

在他们之中,61.5%的人存在抑郁,70.8%的人遭受过校园暴力。

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曾经尝试过自杀。

(图右就是影片原型本人)

再来分享一个故事。

1931年,丹麦风景画家艾纳·莫恩斯·韦格纳变性成女人莉莉·艾尔伯

他先后经历5次手术,因为想要拥有生育能力,移植了另一个女人的子宫而产生排异反应,死在了手术台上。

荷兰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但很快就被人遗忘。

直到2000年,作家大卫·埃伯肖夫据此事写了一本小说,反响惊人。

又过了15年,这个故事终于被搬到了大荧幕上。

影片的名字,就叫做《丹麦女孩》

这样的电影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这样的电影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希望按下“好看”、转发的你,如果可以影响到哪怕一个人,不要忘了把下面这张截图分享给他。

“我不想成为一个榜样,

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儿。”

责任编辑:废话队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