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猪佩奇过大年》让女儿笑的手舞足蹈,还给我留下三点思考春节档八部电影同时上映,从票房来看,拍给孩子们看的《小猪佩奇过大年》并没有成为观众首选,我也一样
春节档八部电影同时上映,从票房来看,拍给孩子们看的《小猪佩奇过大年》并没有成为观众首选,我也一样,本来并没有把这部儿童电影列入片单,但是在女儿的软磨硬泡下只能投降,结果很意外,《小猪佩奇》有趣味性,寓教于乐,并且除了带给孩子快乐,对成年人来说,至少在这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父母和孩子应该谁陪谁?
《小猪佩奇》系列动画2004年开播,15年的时间让作品中的动画形象风靡全球,在中国小猪佩奇同样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系列动画片,这正是女儿非要拉着我陪她看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成年人总是会不自觉地自私和专权,去影院会首选自己感兴趣的电影,还要拉着孩子一起看,不管能不能看懂,而不去考虑是不是应该陪孩子们看他们想看的电影。其实回顾一下,除了熊大熊二、小猪佩奇,连喜羊羊这两年都在影院销声匿迹,孩子们熟悉并喜爱的动画形象并不多,影院里适合他们的电影少之又少,为什么成年人不能暂时放一放自己的喜好,陪孩子们去看一场电影呢?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由于工作忙,父母平日里陪孩子的机会本就不多,《小猪佩奇过大年》是今年春节档最合适的亲子电影,我看的那场,影厅里差不多一半小孩一半大人,全程电影院气氛都很热烈,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的反馈,证明了《小猪佩奇过大年》是孩子们喜欢的电影。
为啥小朋友喜欢小猪佩奇?
《小猪佩奇过大年》低幼,成年人会觉得无趣,但低幼的特性反倒让孩子们能充分理解电影中的故事和对白,电影的主创团队放低姿态,真正做到了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去创作电影,真人和动画部分同样出色。
仔细思考就会认同《小猪佩奇过大年》真人加动画的创作形式。春节是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往往春节档上映的都是好看的电影,而不是有年味儿的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很好地契合了春节,在电影里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真人部分,有写对联、贴福字、年夜饭,放鞭炮,还有充满趣味的剪窗花,当下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人会这项技能,把我的回忆拉回小时候的春节,在电影里过年是很奇妙的观影体验。
动画部分,以长辈们讲故事的形式,将小猪佩奇的几个故事呈现给小朋友们。在此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对迪士尼制作精良的动画不感冒,反倒喜欢《小猪佩奇》这样画工简单的平面动画,看过电影终于明白,佩奇的故事简单但不简易,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完成精准提炼,简单的画面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同时,电影中每一个故事都很巧妙,根据小朋友们对世界的认知出发,讲他们能感兴趣、并能看懂的故事。比如儿童节去游乐场,画画、做手工、露营,还有下雨之后玩泥巴,都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项目,但这些恰恰是小朋友们日常喜欢玩的内容,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鸣;再比如小猪佩奇一家开车出去玩,半路车坏了,驾驶救援公司的飞机钻丛林、爬山顶,飞南极,女儿看这段的兴奋劲儿,不亚于我们看一部过瘾的大片,也激发了女儿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戳中家长生活和教育中的痛点
《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真人部分用轻松的语境描绘出了一幅祥和喜乐的春节景象,但还是很委婉的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是留给父母们思考的。
第一个是三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相处方式。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计划生育,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朱亚文和刘芸应该都是独生子女,过春节回谁的家是很多小夫妻要面对的难题。电影一开始就把问题抛了出来,两个孩子想去爷爷奶奶家,结果外公外婆来家里过年,扰乱了汤圆和饺子两个孩子的计划。好在电影给出了解决方案,双方的父母都来家里过年,虽然奶奶和外婆少不了一些小摩擦,但仍不失为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当然,这需要儿女不怕麻烦,在其中斡旋,电影中有不少让人心领神会的小细节,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
第二个是处理孩子的压岁钱。电影中奶奶和外婆都给了两个孩子压岁钱,在传统观念里,父母“没收”孩子的压岁钱理所应当。其实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也失去了一次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电影中汤圆和饺子拿着压岁钱,在妈妈的引导下,给长辈们买了各自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最合适的方式。
第三个是我最有感触的。其实孩子在小时候根本不懂亲疏之分,谁陪伴的多,就和谁亲。所以汤圆和饺子睁开眼睛就惦记着去奶奶家,从后面的剧情知道,奶奶能把小猪佩奇的漫画书倒背如流,肯定是经常陪着两个孩子,给他们讲故事;远在南方的外婆在这方面是弱项,所以临时抱佛脚在厨房里读漫画故事。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钱和优渥的物质生活,而是有耐心、高质量的陪伴,做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奶奶很称职,有修养、有文化的外婆掉队,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不管工作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成年人收获思考、孩子们得到快乐,《小猪佩奇过大年》是真正意义的三代人合家欢喜剧,很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们去影院观看,希望大家都能支持这部电影,才会让市场给低幼电影多一些空间,这样才会有更多适合孩子们看的电影登上大银幕。